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66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23篇
  247篇
综合类   407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236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侯庆春先生,研究员。1943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5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林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30多年来一直在黄土高原从事森林生态学和造林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到黄土高原造林的诸多领域,先后对黄土高原林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区域分布、飞机播种造林种草技术,抗旱防风集流造林技术,区域林业、小流域综合治理,低产林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的森林水文效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库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对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善和维持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1992— 2000年实测降雨、径流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森林的林冠截留作用、林地枯落物的水文作用及森林覆盖率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小流域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不同树种枝条基部直径与枝叶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不同树种枝叶容水量与枝叶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不同森林类型在场降雨中,林冠截留量为0.38~8.78mm,截留率为10.27%~49.48%,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林地的土壤容重减少,总孔隙度增加;主要森林类型中,针阔混交林林地枯落物的饱和持水量最大,端坊溪小流域枯落物层截留量可达到降水量的2.8%~6.3%;小流域径流量与同期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端坊溪小流域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小流域汛期径流深减少6.95mm。  相似文献   
4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上海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长江枯水期对其污水自净能力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因此,目前上海市污水排放会对长江口湿地和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发生微妙的变化。通过分析近10年来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及上海市污水排放和治理现状,研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后对上海地区生态环境新的主要影响,并针对污水排放及长江口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性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4.
余世鹏  杨劲松  刘广明  邹平 《土壤》2008,40(6):976-979
为开展长江河口地区土壤盐分动态的中长期模拟与预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应用较为成熟和广泛的BP网络建立长江河口地区土壤盐分与降雨量、蒸发量、长江水电导率、内河水电导率、地下水位、地下水电导率6因子间的非线性神经网络响应模型。网络模型结构为6-11-1,隐含层单元数用"试错法"确定。选择合适的参数训练和学习网络模型后,对河口地区2003年各月平均根层土壤电导率进行预测,并与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P网络模型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7.3%,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良好,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45.
自1997年中国三峡大坝成功截流以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产生复杂影响。该文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格局评价方法对奉节和巫山两个移民大县在1998年到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在大江截流后一年半时间内,该区域22.9%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表明移民安置工作速度显著加快。新开发用地变化最为明显,增加4800.8 hm2,扩展626.6%。 而耕地面积则减少了18567.9 hm2,下降约27.6%。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景观发生了变化。斑块密度增大了29.5%,连通度下降了13.9%,表明移民安置导致区域景观进一步破碎化。景观形状指数上升了17.7%,斑块形状进一步复杂和不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并未按照移民安置规划有序进行,应进一步控制新开发用地扩展速度和范围,对不适合农业用地的新开发用地及时进行退耕还林草工作。  相似文献   
46.
Detailed surveys of surface water in two contrasting peri-urban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s well as the speciation of N and P. A factory-based (FB) area was compared with a vegetable-based (VB) area during the dry seas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urface water in the FB a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VB area, suggesting modest contamination of surface water with Zn, Cu, Cr and Pb but not Cd, from discharge of factory effluent in the FB area but not the VB area. Although total N (TN) and total P (TP) levels in the surface water were high in both areas, the surface water in the VB area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nitrate N (NO3–N), organic N (ON) and TN than those in the FB area. In both areas, the levels of water-soluble P (WP), organic P (OP) and TP were high in the river water that received municipal wastewater. The distribution of N and P species throughout the surface water system indicated that the NO3–N and ON mainly came from vegetable fields, while ammonium N (NH4–N), WP and OP were mainly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prior to discharge to reduce N and P by purification is recommended together with research and extension to develop more efficient use of N and P fertilizer by vegetable farmers.  相似文献   
47.
Q. Zhang  C. Zhu  C.L. Liu  T. Jiang 《CATENA》2005,60(3):267-277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have provided excep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ic variations, growth and demi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layers of the Neolithic sites are interrupted by barren layers without any cultural relics (so-called cultural interruptions), 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id, flooding, extreme cold or warmth).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es of 14C-dates for buried trees, peat, shell ridges, and Neolithic site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as interrupted at least 5 times in the Yangtze Delta, matching 5 periods of high sea level, peat accumulation, and burial of trees.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about 4000 BP was followed by the less-developed Maqiao culture and resulted from extreme environment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such as floods.  相似文献   
48.
地质破碎,生态脆弱,以坡地农业为主,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多,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典型特征。很多专家认为,水土流失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冲走了植物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流走了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利用经济植物篱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防止长江上游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证明是一项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增加作物的产量,显著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证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9.
长江口潮滩植物根际沉积物磷的累积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江口潮滩植物生物量及根际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和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各个采样点的海三棱草从春季开始生长并一直延续到初夏,到7月其生物量基本上都达到一个峰值。海三棱草根际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包括弱吸附态磷(Ad-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磷[(Ap+Ca)-P]、碎屑态磷(De-P)和有机磷(OP),它们都具有较好的季节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氧化还原状态的控制。文中还研究了根际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磷酸盐含量,发现其有效性受到了氧化还原状态及沉积物中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足以代表这个运动的整个方面之较早者"——中华职业教育社"鉴于农村的衰落,与一般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材,不合实际的需要,并且不能担当挽救农村衰落的重任,主张改变方向,把职业教育的范围扩大,深入到农村里去",(1)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